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

第十一章自我評量題目

●第十一章自我評量題目:
一、中國古籍浩若煙海,如何從中選取精讀,以培養智慧?
答:中國古籍甚多,須擇要精讀,不必求多,讀古書的不二法門是:「要在不疑處疑之」。因 「疑」是一種精神、態度,也是作學問的方法,也是凝聚智慧的捷徑。因它能表現在二方面:可破除迷障判別虛實、可超越習見形成見解。

二、《史記》載秦趙長平之戰,秦將白起「坑殺趙降卒四十萬」是否可信?如不可信,理由何在?實情可能如何?試抒己見。
答:試想,要將投降的四十萬人都殺光埋掉,是件極費力的事,幾乎是不可能的。若投降必死的話,該等必奮力以戰。投降後被殺時,他們人多也必會拼力反抗,以求生。故「坑殺降卒四十萬」似乎不能成立。

三、方苞〈左忠毅公軼事〉文中所陳,有何不合情理之處?
答:主要有二大可疑之處:一個是史可法在廂房裡睡覺時,除非史可法伏在桌上睡死了,毫無知覺,要不然為何在房內發出這麼多的聲響,都吵不醒他,故似乎不合常理,例如:左光斗進來時叩門開門與關門聲、左光斗看史可法的文章時、左光斗跟史可法的童僕或寺僧交談的聲音、當時的風雪聲、左光斗為其蓋衣等。另一個是,在考場上,左光斗怎可當史可法交卷時,就當眾立即宣佈他第一名,左光斗這樣做,其他的考生不講話嗎?公平嗎?別人會如何看待左光斗的為人呢?

四、王世貞基於什麼理由認為藺相如並不是以實力、智慧完璧歸趙?
答:其理有二:第一、秦國向趙國提出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詐取和氏璧,係非蓄意藉故滋事。第二、發生此事時,秦雖強大有併吞他國之意,但尚未準備妥,故不致隨便翻臉。因此,藺相如完璧歸趙是僥倖蒙老天幫忙,但他冒了亡國的風險,實屬無此必要。

五、歐陽修認為唐太宗「縱囚」是「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」,所持理由為何?
答:歐陽修認為唐太宗是在作秀,是個政治騙局,其理如下:唐太宗用心不正當,只為求取「施恩惠以啟信義、化小人為君子」的美名。他算準了犯人們會按時回來,且在心中早已決定要赦免他們。而犯人也看準了,倘如期返回會得到赦免。
歐陽修認為唐太宗是在作秀,是個騙取美名的政治騙局,歐陽修認為:
1.唐太宗用心不正當,他標新立異,「逆情以干譽」以違反人情的作法,求取「施恩惠以啟信義」、「化小人為君子」的美名。
2.唐太宗之初縱放罪犯返家,約期自歸以就死,早已算準了犯人會主動配合,早已決定屆時宣佈特赦;而這些罪犯在當初獲釋返家之時,就早已看準,只要他們如期返京,皇帝一定會給予特赦,說什麼也要全力趕回。這就是歐陽修所說的唐太宗是「意其必來而縱之」、罪犯們是「意其必免而復來」。

六、唐順之對信陵君竊符救趙一事,如何評論?
答:唐順之認為信陵君救趙,係因趙的平原君是其姊夫的緣故,並非為大局著想,救一國可保其他六國。其次,他認為不一定要以竊取兵符的方式救趙,採死諫的方式來打動魏王以救趙,也是可行之道。再者,他認為是人心不古,臣相目中無王,把君主視為裝飾品而已,而背公死黨,私相授受。最後,他批評魏王保管兵符不力,且自毀威望又行為腐敗,當然讓人有可乘之機。

七、《史記.信陵君列傳》所載侯贏是怎麼樣的高人?他為何自刎?試抒己見。
答:侯贏是個足智多謀的高人,他連魏王的兵符放在哪裡的都知道,是他給信陵君出竊取兵符的主意,且計劃周全圓滿完成。他之所以要自刎,是為報答公子無忌的愛重知遇之恩。

八、唐順之認為信陵君救趙的唯一正確的途徑是什麼?你同意他的看法嗎?為什麼?
答:其認為信陵君應跟如姬應聯合向魏王死諫以救趙,魏王一定會答應的。